青岛蒙台梭利教育研究院(CMS)

陈鹤琴与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思想之比较

 陈鹤琴与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思想之比较*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重庆,400043)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她在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现代幼儿教育家。她于1898年提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的论断,她在“儿童之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源于她对低能儿童教育的实践经验及对对伊塔(Jean Itard,1774-1858)和塞贡(Edouard Seguin,1812-1880)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风靡世界的“蒙台梭利法”。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 1922年 “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关于特殊教育的论述。20世纪20年代末,张謇、周跃先等人创办了特殊学校。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看待特殊教育,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他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他于19347月至1935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8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1 陈鹤琴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陈鹤琴师从杜威(John  Dewey,1895-1952),留美期间受到蒙台梭利思想和精神熏陶。正如陈鹤琴在《幼稚教育》中所言:“她专心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深信医药可以做先天有缺陷的儿童的药石,这是她成为大教育家的最重要之点。…她每日从早上8时起到晚上7时是教儿童的,灯下整理记录、研究问题、想新方法,这样的苦心毅力,实在可以做我们研究教育的榜样。” 1由此可知,蒙台梭利的人格魅力对陈鹤琴从事特殊教育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1.1哲学观

    蒙台梭利和陈鹤琴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哲学思想各有特点,同时也具相通之处。

1.1.1 蒙台梭利和陈鹤琴具有强烈的“博爱”意识

蒙台梭利的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博学多识、心地善良,十分重视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教育蒙台梭利同情和帮助残疾的、贫穷的、不幸的儿童。蒙台梭利的宗教信仰和人性善的观点使她极富有爱心,积极投入特殊儿童教育实践,为特殊儿童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而陈鹤琴在蕙兰中学求学期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耶稣基督富有爱人的热诚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立志做一番济世救人的事业。这种强烈的宗教意识使他们具有博爱精神和献身于教育事业。

1.1.2 蒙台梭利的“生命哲学”观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受到柏格森、卢梭等人的哲学思想影响。尤其是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宣传“生命哲学”,并主张用“个性自由”的“开放社会”来代替“暴力统治”的“封建社会”。受柏格森的影响,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强调:“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善,那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2 而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s,1712-1778)极端推崇天性、主张自然神论的哲学观对其影响很大,蒙台梭利在卢梭“天性哲学”影响下,她从内发论角度提出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具有一种内在生命力,儿童的“生长”源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

1.1.3 陈鹤琴受中国传统“仁爱”精神和西方科学“求真”意识的交互熏染

    陈鹤琴对中国儒家伦理哲学有深刻的理会。其父极为严格,严守父子之道;私塾教师对其传授孝悌忠信、热情友爱、修身慎行等伦理观念,幼年遭遇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而母亲对生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