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蒙台梭利教育研究院(CMS)

第六届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特邀专家专题

    时间:2011年8月1日
    地点:中国•大连香洲花园酒店•牡丹厅
    主持人:文颂民

    本专题主要围绕蒙台梭利教育中敏感期理论、如何利用多种公共关系促使蒙台梭利教育根植中国,以及对于幼儿教育根本职责的探讨而展开。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各自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于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本时段专家报告会专场有来自国内外蒙台梭利教育界的专家,有来自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有幼儿园家长及蒙台梭利教育爱好者和支持者800多人,聆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
    首先,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蒙台梭利协会终身教授袁爱玲博士,站在脑科学的角度,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看蒙台梭利教育的敏感期理论,提出,孩子生命发展历程中的敏感期,是其一生中受教育的关键期,而且,不会重复,一旦错过儿童时期的敏感期,终身都难以弥补错失敏感期的缺憾。错过了敏感期的孩子,就会失去自然取胜的机会,因为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从脑科学研究成果来看,更有弹性,更具有可塑性,更具有创造力。袁爱玲教授认为,环境和经验影响儿童大脑的发展,而且,环境刺激,包括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桌椅、教具、教师等,能刺激儿童大脑树突的发展,从而能激发其创造力。
    袁爱玲教授认为,蒙台梭利对幼儿心理学有三大原创性贡献:1.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0~3岁);2.儿童具有极强的心智吸收力;3.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而且,这三个观点都得到了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证明。袁教授的报告展示了脑科学揭示出的婴幼儿大脑发育特点与规律,让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理解了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巨大意义。
    其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殷飞博士就如何打造健康的公共关系,促进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枝繁叶茂做了主题报告。殷飞博士自1997年来就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工作,曾跟踪考察并参与了赏识教育的创始、研究和推广工作。他的报告主要从幼儿园的家校关系、社区关系、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带领教师探究教育过程中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推广效益的公共关系,引导教师开拓教育视野,开放胸怀,从教育系统观出发,鼓励教师为蒙台梭利教育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以便在蒙台梭利教育推广的过程中看,争取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从而树立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正面形象,促进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健康茁壮成长。
    最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丁海东博士就幼儿教育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做了深度探讨。丁海东博士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职责是呵护幼儿的心灵。丁博士指出,幼年期是个体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的关键期,更是一个脆弱期。而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地位恰恰在于对年幼稚嫩心灵发育的呵护与善待。一切幼儿教育的正当实践,无论是教育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规划、教学行为的实施、具体活动的指导,都无不以能否真正呵护儿童的心灵为其合法的底限。呵护幼儿心灵的实质,其实就是对于童年精神生态的构建与捍卫。所以,幼儿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善待童年文化,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教育服务于儿童,教育服务于社会,教育服务于人类。儿童是人类情感的交汇点,是人类的未来希望,所以,当今幼儿教育的根本职责是呵护幼儿的心灵,服务于其自我发展。
    三位专家各抒己见,互有所长,各有千秋。会场上,人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向三位专家提出问题,气氛活跃。
    其实,无论是专家,还是参会人员,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方能促进实践的发展,我们身为教育者,身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将这些发展中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本土化”“园本化”,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