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秩序、精细、专注、独立、自信、关爱”的正常人,高尚的道德就是一个正常人内心“精细秩序”的自然遵循,而这种“精细的秩序”的建立,不是光靠说教,是人通过专注地“工作”而自然习得,内化于人的心灵深处!成人已是“成人”,只有从孩子做起,建立起这种“精细的秩序”,培育正确的道德观,中国才有希望,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儿童是新人类的种子,中国儿童是实现中国梦的栋梁!
伟大的事业源于精细的秩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基于精细的秩序!
—— 段云波 博士
12月9日出版的第49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全文如下:
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道德建设问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会见龚全珍老人等全国道德模范时,习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道德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焦虑、减轻精神负荷、凝聚建设性正能量,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毋庸讳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如果说,无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厂,麻木不仁的见死不救,恩将仇报的“救人反被讹”等极端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刺痛人心,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败德失范暗箱,则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指出,“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矛盾的更加复杂,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感,如果任其恶性循环,社会将陷入信任困境。多年来,在媒体历次“两会调查”中,社会道德建设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这表明人民群众热切期待重建道德价值坐标,维护社会诚信。
由此可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任务。除了从学校到社会,各行各业都持之以恒地抓好道德教育,还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上下5000年的漫漫求索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也是应当恪守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借鉴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中的宝贵遗产,启迪今人运用历史智慧推进道德建设。
善于从普通百姓、民间社会中挖掘道德资源。“礼失求诸野”,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无数崇德向善的普通人对道义的守护、对人类美德的追崇,总是令人动容,温暖人间,涤荡污秽,让人们看到美好的力量,对社会多一份信心。虽然我们身边不乏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之徒,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现象,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为富不仁的“老板”、黑心的造假者、贪贿的官员,绝对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很多时候,由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某些阴暗面的“负能量”与负面影响被放大了。其实,无数诚实劳动的普通百姓,无数谨守道德规范、阳光生活的“沉默者”,无数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甘于奉献的“坚守者”,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才是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的主体,才支撑着我们国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断进步。因此,道德建设必须注重挖掘民间社会最可宝贵的道德资源,高扬普通百姓人性的光辉,传播我们“身边的感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正能量。
在这个问题上,宣传思想工作者特别是媒体从业者负有重要责任。如何分清主流支流,对负面事件如何着眼于建设性监督而不是猎奇炒作,对先进人物道德楷模的宣传报道如何创新形式改进文风讲求实效,都有更多的功课要做。
以“官风”之变促民风转变,以“官德”示范社会公德。“官风”决定民风,“官德”影响民德。“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社会道德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官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其实时时处处都是在聚光灯下,老百姓在观察着你、在评判着你。因此,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大量情况表明,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群众的批评意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彻查弊垢,修为政之德,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给人民群众以信心、以榜样。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以规则和制度约束党员、干部知荣明耻,引领社会风尚。
勤修“官德”,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首先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另一方面,“百行以德为首”,对官员进行考核评估,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寡欲慎独”“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德义有闻”“举事审当”“公平可称”等中国古代选才用人的重要标准,至今仍不失启发借鉴价值。
古罗马时期的传记作家普卢塔克有句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定圆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