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蒙台梭利教育研究院(CMS)

论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特点

论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特点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前教育系 杨影 姚伟

 

摘要: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对世界范围内的学前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灵魂 、“工作”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生命、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自由;纪律;工作;环境;教师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博士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儿童之家”的工作实践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与模式。蒙台梭利方法强调尊重儿童、自我教育、有准备的环境、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等,在世界教育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世界各国相继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成立蒙台梭利教育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以及蒙台梭利幼儿园。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吸收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的观点,并将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蒙台梭利教育于1994年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几年之间,蒙台梭利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纷纷设立,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也大面积发展起来。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创办的学前教育系就是以蒙台梭利教育为特色的全国首个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院系。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人生早期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可以为儿童接受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灵魂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深受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研究了儿童心理和身体的发展过程,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天性、倾向去引导发展。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尔》中,总结幼儿教育的几条准则时指出:“这些法则的精神所在,就是要多给儿童以自由,……儿童自己的事情都让他自己去做。”教育中的一切措施、手段、方法都要从“儿童”这个中心出发,给儿童自由,促进儿童自然、主动地发展。

在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以对儿童的重视与尊重为基础。她认为教育第一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存在”,“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教育体系中的又一个特征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是活动的中心”。[1] 为此,蒙台梭利认为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心灵内部的世界”和“内在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儿童发展的最好教育途径。她曾把《蒙台梭利法》一书补充修改,更名为《发现儿童》重新出版,在序言中,她写到,她的工作“不仅是创造了教育新方法”,重要的是“发现儿童”。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2]看来,人做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生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蒙台梭利主张要让儿童获得自由,赋予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让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力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

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儿童是自由的,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进入蒙氏教室,人们通常会被这里宁静的气氛、良好的纪律和秩序所吸引,因为孩子们不是在大吵大闹,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每个孩子都在专注地工作。这是蒙台梭利教育区别于传统幼儿园的重要特征。蒙台梭利认为,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纪律”一般被这样认为:“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当其冲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3]

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和纪律是相辅相承的。自由以纪律为条件,同时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实现。自由是灵活的,纪律必然也应是灵活的,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并不能说明这个学生就是遵守纪律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纪律才有可能被儿童迁移到社会实践中,成为儿童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如在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中,教具的摆放有固定的位置,儿童在使用完教具以后,要放回原位,一方面锻炼了儿童的独立性,也增强了他们的秩序感,形成他们纪律性的品质。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纪律和自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纪律性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观察和指导。                                                                                                                                                     

二、 “工作”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途径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她高度评价活动的作用,“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4]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工作”,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和智力与意志的发展。在“儿童之家”,她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实:儿童竟然“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的“工作欲正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在顺利的环境下,这种本能会自然从内在的冲动下流露出来。”[5]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成人看到一个孩子正在操作教具,并试图去帮助他,孩子会礼貌地对成人说:“对不起,这是我的工作。”蒙台梭利在她的“儿童之家”里发现,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可以通过一些自己选择的活动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并表现出一种神奇的愉悦和宁静,任何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干扰性的,他们都会视而不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所以这样的投入,是因为这些活动已经满足了他的需求,儿童具有征服外界事物的潜在需求动机,完成他想要的活动以后,他会显得轻松与满足,使他感受到真实的自我。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儿童的工作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儿童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没有外在目标;儿童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蒙台梭利将“工作”区别于福禄贝尔所称的“游戏”。认为游戏是一种无目的的嬉耍,而工作是有目标、有秩序的活动。她在观察中发现,与游戏相比,儿童更喜欢工作,因为工作可以使儿童的心智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工作的本能,通过他们的双手的劳动去塑造自己,形成自己的个性,它是无可替代的。

“工作”是整个蒙台梭利教学环节的重心,工作不仅是人类的天职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潜能得以发挥的必经之路。人类要通过自己塑造环境,来认识环境,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也要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营养,从而促进其肌肉和肢体运动的协调,手与脑的并用,身心的和谐发展,磨练其意志品质。儿童在工作中茁壮成长着。

三、“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生命

 “环境”这一概念是比较广泛的,有教室、教具等给予儿童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也有教师、家长、同伴等给予儿童直接影响的内部环境。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她认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这样的环境要激发和需足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的机会,为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比如在教室的布置上,成人要认识到房间是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而不是大人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厨柜是否是孩子够得着的,其中是否配有把手和衣挂供孩子独立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的,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即经得起孩子检验的环境才是真正的环境。

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适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能引发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的环境,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有准备的环境”是成人和儿童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里学习的最好。蒙台梭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心地研究和发明了供孩子实验的教具,有培养儿童注意力、感觉能力的感官区,有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形成初步知识概念的语言区和数学区,有培养儿童独立精神、基本生活能力的生活区,有培养儿童艺术兴趣、审美能力的艺术区等等。它们从颜色、大小、形状、声音等特征出发,能够充分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具的使用和摆放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每一年龄的儿童都有相应的教具使用,简单的教具为复杂的教育具做准备,孩子在使用教具时可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纠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提出有准备环境的要求:(1)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为最小的儿童准备最好的环境”。(3)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由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让幼儿自由吸收周围环境的各种印象。幼儿已能运用感觉吸收刺激,他们的眼睛不仅是印象的接受者,而且像个“探索家”。不应把儿童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5)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提供儿童感官训练材料,由对材料的具体操作逐步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6)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各种玩具材料的摆放、使用、操作应遵循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并随时考虑到对其他人是否方便等。

四、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首先,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师是一位观察者。作为一位观察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传统教育观念。很多成人一边想要孩子努力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一边想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计成长,使孩子服从,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成人疲惫不堪,也使儿童变为成人眼中的“问题儿童”。蒙台梭利曾说:“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成人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缺陷,殊不知孩子的这一切都是成人自己造成的。”[6]教师要改变已成为惯性的成人思维,把孩子当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周围的环境,领略孩子独特看世界的视角;另外,教师要了解孩子。教师必须能透视蒙氏教室内每个人的童年秘密,对儿童的心灵世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给儿童有效的指导,这需要长期不断地观察,如儿童操作教具时,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现有水平,为每个人制定他们可能达到的目标。

其次,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是一位引导者。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影响孩子的主要是有“准备的环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孩子与环境互动起来,孩子可以自由地活动和工作。教师应是尊重、相信、热爱儿童,耐心等待儿童的成长,不要急于干涉儿童。教师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了解儿童,再指导儿童。何时指导儿童,何时介入儿童的工作,这是蒙台梭利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蒙氏教室中,通常有15个孩子,至少有两名教师,教师在教学前应将教室及教具等环境准备有序,上课中,教师1使用教具向孩子们展示教学内容,教师2维护课堂秩序,之后,孩子自由选择教具并工作,教师们要仔细观察和指导孩子的工作,并维护环境,其实,指导孩子工作是蒙氏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要求教师能适时适当地指导,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由此可见,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突出了以儿童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特点,儿童、教师、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图。

综合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可以说,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在整个蒙氏教学活动中,儿童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儿童可以自由的活动、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失败与成功的体验,逐步贴近生命的成熟。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设计环境激发儿童的生命,让儿童的生命潜能得到了自由地发挥,在工作中培养纪律,在纪律下释放自由。此外,在蒙氏教室里,班级采用的是混龄班编制,来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国籍的儿童,他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促进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如何“本土化”“中国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坚信“自由”、“纪律”、“工作”、“环境”、“教师”是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词,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把这几方面有机结合和有效渗透才是蒙台梭利所称之的“科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 肖咏捷译.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2蒙台梭利著 祝东平译.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3、蒙台梭利著 金晶,孔伟译. 《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4、蒙台梭利著   胡纯玉译. 《发现孩子》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7

5、谷忠玉. “儿童自我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华”教育科学  2000年第4

6E.M.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1962 ,p.230.

7 Maria Montessori, The Absorbent Mind, Dell Publishing Co.1967, p.186.



[1]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14页。

[2] 蒙台梭利著 肖咏捷译.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第104

[3] 蒙台梭利著 祝东平译.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第58

[4]  E.M.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1962 ,p.230.

 

[5]  Maria Montessori, The Absorbent Mind, Dell Publishing Co.1967, p.186.

[6] 蒙台梭利著   胡纯玉译. 《发现孩子》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第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