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
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有一次,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现了悬吊在房顶上的光碟被太阳光照射后在墙面上留下了亮点,孩子们看到了非常兴奋,风一吹,光碟跟着晃动,于是落在墙上的亮点也跟着在移动。
后来孩子们还拿着小镜子对着太阳光玩,他们对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了本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光通过不同物体产生的不同现象。
意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能对光产生兴趣。了解在不同物质中,光的穿透是不一样的。二是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对光产生兴趣。
2、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了解在不同物质中,光的穿透性是不一样的。
[活动准备]
1、手电筒若干;
2、操作材料:毛巾、泥工板、书、积木、皱纹纸、不锈钢杯子、透明塑料小碗、塑封袋:
3、大筐子2个,上面贴有标记;
4、找一个光线很暗的教室,有窗帘。
[分析与反思]
幼儿初步了解光的穿透现象,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了解在不同物质中,光的穿透性是不一样的。
在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喜欢的材料,方便他们操作。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关系。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和暗示。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1、带幼儿进入比较昏暗的活动室,悄悄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提问:
(1)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2)光在干什么啊?
(3)好玩吗?今天我们和光一起做游戏好吗?
幼儿从进入一个昏暗的教室就能很快被这样的环境所吸引,同时注意到手电筒的光照,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这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2、游戏:踩光
老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踩光”的游戏,当我说完一、二、三!亮的时候,地上会出现很多光圈,你们就去找1个踩住,看看谁的动作最快。“幼儿游戏数次,安排这样的游戏意在引导幼儿知道光是可以移动的,而且在地面还会形成光圈,当人用脚踩上去的话就能遮住它,它就不亮了。同时以游戏形式安排这样的活动也是调动幼儿对光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游戏:捉光
(1)老师:“这次可要增加难度了,光圈不会待在地上等着你们来踩,它可要在地板上到处跑的,你们呢得想办法把它捉住,看看谁最厉害。”
这里要请2到3位老师在一旁去操作手电筒,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考虑玩一两次后请能力强的幼儿和老师一起来操作手电筒,让幼儿也来感受光在地面移动和被人踩住的那种感觉,效果可能会更好,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会感觉更亲切,师生互动效果会更好。
(2)幼儿游戏,一会儿老师用书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问: “光怎么不见了啊?”、“老师你把光关掉了吗?”
老师:“没有啊,你们看光不是还亮着吗?”
学生:“那我们怎么看不见呢?,书把光遮住了,光照不过来了。”
老师:“光穿不过书吗?”
学生:“是的。”
当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正兴奋的时候,教师突然用书遮住了光,引起幼儿的极大反应,让幼儿去思考为什么光没有了?
于是,就很自然地回到教师要提问的问题上来。幼儿也能很自然的明白光穿不过书,书把光遮住了。
(3)老师:“书能把光遮住,那这个塑封纸也能把光遮住吗?我们来试试看。咦,真奇怪,怎么有的东西光穿不过去,而有的东西光却能穿过去啊。”
出示塑封纸引起幼儿对光的穿透问题的思考,是不是任何东西都能把光遮住?一试便知道了结果,原来有的东西光是能穿过去的,有的东西光是穿不过去的。于是,为下一环节幼儿探索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调动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
二、幼儿探索,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分类摆放。
1、老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东西,有毛巾、泥工板、积木、书、皱纹纸、不锈钢杯子啊等东西,你们想想看,在这些东西中,你觉得有哪些东西光是能穿过去的,哪些东西光是不能穿过去的?”(幼儿讨论)
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评估,讨论中幼儿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争议,于是下一环节便是幼儿进行自我验证的最好机会。
在这里在材料的提供上考虑了一些因素在里面,如:有硬的泥工板,木制的;有毛巾,布制的,比较柔软;有积木,木制的,比较厚、硬;有书,纸制的,纸质的,比较厚;有皱纹纸,彩色的、比较软、透明;有不锈钢杯子,钢制的,很硬、圆柱体的;有透明塑料小碗,塑料制品,幼儿平时用过;塑封袋,塑料制品,幼儿平时用过也玩过,与幼儿的生活很近。
2、刚才小朋友都动脑筋进行了猜想,现在要请你们来动手试一试,并把实验结果进行分类摆放,把能被光穿透过去的东西放在贴有“√”标记的大筐子里,把不能被光穿透过去的东西放在贴有“×”标记的筐子里。
幼儿拿到材料后就用手电筒来实验,照照看它们能不能被光穿透过去。不过有的幼儿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拿着手电筒玩起来,而是忘了材料来实验,还有的幼儿每种材料都去试,很认真,很好奇,探索的意识比较强烈。最后幼儿把实验结果进行分类摆放,不仅要锻炼他们分类的能力,还要有对判断物体穿透统计的能力。不过有的幼儿实验是不能穿透的却放错了篮子,在对应上出错了。
3、幼共同介绍实验结果,并检验幼儿分类摆放的对错。
教师带幼儿一起来检查他们分类摆放的情况,一样一样的拿,一样一样的问幼儿,并检验比较浪费时间,同时教师所说的语言也较多,因此可以考虑让幼儿来说并检验来的效果会更好。
4、小结:光真有趣,摸不着,捉不住,但我们的眼睛却看的见。光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它。教师对光的一个特点进行小结,引出光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交流讨论,发现不同,延伸新的活动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变颜色了”, “光穿过去变淡了”……)
教师在幼儿刚才进行检验时仔细观察与引导,发现了幼儿在进行检验材料时有的质地的材料能透过光,不过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光穿过皱纹纸时墙上却出现了皱纹纸的颜色,不过颜色却变淡了,手电筒离纸越远,留在墙上的颜色就越淡。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发现现场再操作一便让其他幼儿也来观察引起探索兴趣。
2、提问:“光穿过这些东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样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起幼儿对影子的思考,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形成的探索兴趣。
3、我们回去自己再试试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关光的秘密。
一节活动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来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可能幼儿还有更多新的发现,不过时间不允许,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继续对光的活动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发现,看看还有什么光的秘密,激发幼儿参与探索的热情。
四、活动延伸
1、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2、光线能穿过哪种液体?(水和牛奶)?怎样使盛牛奶的杯子透过一点光?光能不能穿过装有不同颜色液体的杯子?
3、制作彩色的灯:在灯泡上盖上有颜色的东西,灯就变颜色了,然后检验光穿透灯泡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