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蒙台梭利教育研究院(CMS)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聋童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2011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蒙台梭利初级班的培训,在为玛利亚•蒙台梭利传奇的一生和她的崇高思想精神感动之余,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教育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于秋学期的听障学前班教育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性实践。半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需要,留意观察着他们的每一点变化,与孩子们一同快乐着,并在孩子们的快乐生活中,不断收获着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法、对于特殊教育新的认识。
    一、观察聋童,发现需要
    我们学前班共有听障学生6名,其中3名是春学期刚入园。现在是男女生人数均等,6名学生均属神经性耳聋,语言上能有所发展的也就个别。这些聋童中,一种情况是父母关爱严重缺失,有的从生下2个多月起就由爷爷奶奶一手抚养;有的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健全的弟妹身上,他们平时在家仅能保持不挨饿受冻。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溺爱,什么事情都全全包办,6岁了连刷牙都是家长帮着,父母的想法是孩子已经这样了,我们不能再要求什么,我们要尽我们的所能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的漠不关心与事事包办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来到我们这的孩子可以说是幸运的,老师的关爱和理解,让孩子抑郁的心灵得到释放,在这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慢慢自由了。
    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识”他们。孩子需要什么,需要我们大人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了解幼儿的状态、特点、能力水平等,然后分析需要,进行有效地干预。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听力障碍学生儿童,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他们不同阶段的各种身理、心理需求,适当的时候协助他们。班上的几名幼小聋童,大的6周岁,小的才4周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区域,所受的养成教育也各不相同。入学后,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秩序,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开学初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内容也很细致,做到小、近、实、序。小,内容要具体;近,贴近实际;实,讲究实效;序,就是内容安排上要有序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刚入园的如厕教育,首先要知道小便、大便要给出反应(手势也从一开始的不统一到统一),然后知道有便意要上厕所,同时指导怎么蹲,是横蹲还是竖跨,最后再以身作则,教给便后要冲水及怎样冲。这些细节问题都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建立的,逐步地再引导分清男、女生厕所,最终能够独立上厕所等。
    聋童缺失了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真实的环境,适时的“微型教育”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更能让孩子们消化、吸收。所谓微型教育,就是在已有的人为的活动中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随机环境中,将孩子集中在一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间大概控制在3—5分钟左右。如,课间操过后,花坛中美丽的花儿,被折断在地上,这时就可以将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适时诱导教育。孩子们一点一滴的养成习惯就是在这样的小活动中内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的。
    二、创设环境,提供需要
    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符合聋童需要的真实环境(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具有能激起内在好奇心的环境),是一个供给聋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环境必须由理解聋童和了解聋童内在需要的教师来准备。
    我们的教室主要分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大块,淡紫色圆圈窗帘、梦幻城堡墙画、一帘幽梦丝帘将教室装饰得非常温馨、舒适。教学区设有白板、书架、学生桌椅;活动区设有积木架、蒙台梭利教具摆放柜(靠墙)、地上贴有“走线”圈,供线上活动;生活区设有鞋架、小床等,孩子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生活。
    另外,与校园大环境相融合,如在季节性特征很明显的校园大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有哪些美景,有哪些蔬菜水果,有哪些服饰等等。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各种刺激吸引着聋童的注意,他们在听觉上有所缺失,必然会在视觉和触觉上发展灵敏。有准备的环境,能够弥补聋童的先天不足,诱发其内在潜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聋生要听、要看、要摸,轻度的还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三.课程设计,服务需要
    (1)弹性时间,潜在功能
    如,我们早晨的到校安排时间是8:00——8:30。到校这段时间中,就有潜在的课程(学生正常8:10前到校)。比如:要求学生与老师、同学打招呼(生活礼仪教育);交给学生不同的工作任务,让其完成;摆好椅子、整理好自己的柜子等。教室里布有各种动手操作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每天在完成指定任务后,学生都会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很专心地投入“工作”。)只要教育者用心合理安排,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2)做不同形态的、富于弹性的、不同环境及不同内容相结合的活动排定
如:动静结合。教学活动的形态,应该是相对静态的(如学科教学、手工等),和相对动态的活动(如集体活动、体能锻炼),结合安排,让学生不感疲倦,保持兴趣。
    如:心智活动与操作活动相融合。心智活动调动大脑的思维更多,操作性活动是通过动作进行思维,两类活动结合安排,在活动转换当中让身心得以调节。
    (3)主题课与个训课同步发展
    个训课的安排主要是进行个别教学(有集体需要的、有个别需要的)。主要针对正常模式中(指主题课中的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不能掌握接受的,需一对一进行指导协助的。而且可以贯穿在其它多种教学活动中的。
    一句话,将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中的目标恰当地融进一个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四、理念运用,发展需要
    1.日常生活教育
    为了让儿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交礼仪,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蒙台梭利提出了日常生活教育。它大致可以分为七大项;
    a.一般物品的摆放
    一切有效地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上,物品的摆放、归位、使用对听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行为举止,规范动作,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桌椅的摆放,错误控制对聋孩子来说,比较困难,没有刺耳的声音提示,要求做到轻拿、轻放还真是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手把手让学生感受轻放与重放的不同力度,帮助其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手臂控制能力。
    b.一般物品的用法
    日常生活练习是从简单开始,再做复杂的练习。例如:如何拿托盘、杯子、搬运桌椅、取水、倒水以及如何使用地毯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动作,建立良好的秩序。从而体会安静、秩序和谐生活的恬适、优美。
    c.生活礼仪教育
    很多孩子因为先天性残疾,父母对其是百依百顺,想用怎样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的不足,因而他们的生活习惯,教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开学一个多月了,小男孩陈每天到教室后,总是依着妈妈,哪怕自己提前到了,也要等待妈妈的到来,然后在妈妈的要求下,才与教师打招呼,实际上在孩子看来,这就是完成任务,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于是,我们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每天早晨出门后,遇到认识的人,都要面带微笑、热情地与对方打招呼。特别是到了幼儿园,妈妈先微笑着和老师们打招呼,同样老师每天早晨站在大门口,微笑着迎接家长和小朋友的到来,并坚持做好每日问话对话。
    在这一阶段,我们根据需要适时地进行“老师好”、“xx老师好” “爸爸、妈妈,再见!”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良好习惯养成,并非一朝一日,而是贯穿在平时的点滴中。
    d.肢体控制
    如何锻炼孩子的肌肉,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户外大肌肉运动有呼啦圈、拔河、气球伞等。室内大肌肉运动有学习动物的表演(每天早晨的集体活动——动物操),走平衡木,垫上游戏等。每项复杂的活动都有单一的理念,要做好变化多端的动作有一个秘诀,就是“平衡”。因此蒙特梭利教室有“线上活动”的设计,在控制学生情绪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训练了其平衡力。
    e.动作协调
    四到五岁的儿童因为肌肉和神经系统发展的不够成熟,所以会有拿捏不准或动作不稳的状况,因此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我们设计了手、眼和大、小肌肉的协调。这些训练编排在日常生活常见的动作之中。如三指抓,学生徐一开始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协调性非常差,可是经过一段的时间练习后,现在该生的左右手都能熟练的操作。记得孩子刚能顺利完成三指抓时,特别兴奋,向我露出来得意的表情。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时,其内心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也得到了发展。
    f.照顾自己
    通过种种活动,让孩子渐渐脱离依赖大人的习性,而慢慢的独立,不过可别心急,顺着孩子的节奏,尽量少指唤他,要这样,要那样,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你在示范正确动作时,让孩子也在一旁练习。有些窍门和领悟都是从反复练习中得来的。所以家长和老师尽可能别给他太多的干扰。如,就餐、穿脱衣服等。
    g.照顾环境
    在教室里孩子可以选择适当的工具,开始整理环境,这时候教师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独立作业,亲手完成每个动作的细节,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与环境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如,扫地、整理桌子等。
    2.感觉教育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是由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教育所组成。
    a.视觉与触觉相结合
    蒙台梭利的视觉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儿童学会分辨物体体积、颜色、形状的物理特性。再加上触觉的配合,让聋童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如,利用颜色、形状丰富的穿线纽扣,学生认识了红、黄、蓝、绿等颜色,知道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形状,并能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给它们进行分类、穿线,一举三得。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带插座圆柱体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组工作。目前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目前已完成的是四组的有序摆放与有序放回,即拿出散放后,再有序放回。4名学生都能熟练地完成四组的综合摆放。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用“柱体”去一一试“洞”,试到合适为止;有的是以某一“洞”来找“柱体”,找到为止。下阶段,我们再来进行,“谁不见了的游戏”和“三阶段教学法”。
    b.味觉与嗅觉相结合  
    在每日的副餐中,我们引导聋童通过味觉与嗅觉来认识食物,因为这是训练这两种感觉最自然的时机。如,苹果、桔子、香蕉等水果的认识,花生、瓜子、板栗的认识等等。
    3.数学教育
    聋童的认知特点是要靠视觉、肤觉和运动觉的参与,聋童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印象更深,而且聋生的视觉在感知活动中起重要的优势作用。直观的事物,他们认得快,保持得好,也容易再现出来,因而为聋生提供大量的可观摩、可操作机会,是他们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提高认知速度的重要手段。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学习的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让聋童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先由对实物的形状、颜色、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实象与抽象间的关系。
    在数学教具帮助下,我们带着孩子轻松地认识了数字1-6,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孩子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如数学沙字板,对数的形有了较好的认识;复杂的数字拼割板,10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板块,是数字几就分成相同形状的几份,这样的教具既让学生理解了几的含义,又开发了孩子们的空间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秩序和排列基础上),发散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能力强的孩子,现在已经能拼完数字1——10了。这里不得不惊叹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数学功底和对儿童需求的理解。另外,我们在进行点数配对(即数字与数量一一对应关系的练习)时,发现如果能有装小珠子的带孔底板那就更好更方便了,于是偶然一次机会,我想到用桶装薯片的塑料盒盖,进行打孔(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即第1个盖打一个孔,第2个盖打二个孔……这样的操作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锻炼孩子的两指捏和一一对应;第二,帮助孩子较好地理解数与量的关系;第三,学习奇数和偶数,进行奇数或偶数的排出。
    只要用心,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蒙台梭利教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智慧型的教师。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肤浅、不成熟的做法,理解不透彻,做得不好的地方,还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为了聋童的明天,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节选自《中国蒙台梭利》第19期   在线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