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幼儿 4~6 岁是文化敏感期,这时就应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在蒙台梭利科学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和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做不同程度的指导,让幼儿去获取感性经验,培养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情感和价值。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事物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4~6 岁是幼儿文化敏感期,这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蒙台梭利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科学家是一批探索者,对自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推动着世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工作,因而形成了科学文化的探索性特征。如同波普尔在《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中所说:“人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并不是由于他占有知识、驳不倒的真理,而是由于他对真理的持续性、不顾一切的批判地探索。”这说明科学文化具有探索性特征。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科学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做不同程度的指导,让幼儿去获取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情感和价值。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但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幼儿时期观察的发展特点是:
1)幼儿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增;2)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 ;3)幼儿观察的概括性逐渐增强 ;4)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
幼儿时期的观察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物体本质、现象和变化过程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比较长期的观察。根据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在实施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观察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能使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知识;而且,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他会更加愿意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体会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选择实物、实景进行观察。
比如,有一次,孩子们一起吃桃子,一个孩子吃完桃子后,拿着桃核在手里玩,说:“看,我的桃核有漂亮的花纹。”孩子们一听,都开始观察自己的桃核。于是,我乘机“介入”,把桃核用刷子刷干净擦干,让孩子仔细观察桃核的外部形态,用手摸一摸桃核的感觉。孩子们很兴奋,把桃核放在耳边摇一摇,好像里面有声音,大家很想知道桃核里面有什么?
于是我们用工具把桃核打开,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说出,“这是桃仁。”有的孩子把桃仁放在嘴里,尝了一尝,“怎么是苦的?”有的说没有味道……孩子们感到奇怪,于是,我便将桃核分给孩子们尝尝,结果,发现桃仁的味道真的是不一样的。之后,仔细观察,又有孩子发现桃仁上面有一层皮,接下来,孩子们开始对桃仁进行观察研究,通过一层一层的打开,孩子们认识了“种子的结构”。
在这次观察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清晰,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并能根据以往经验与现实相结合,得出新的经验。
整个观察探究过程中,孩子们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孩子,如果教师不善于发现并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一次活动。因此,要善于发现、保护和培养幼儿那颗如“科学家般的好奇心”。
二、教给幼儿基本的观察方法和原则
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事物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在幼儿阶段,主要学习的观察方法有以下几种。
1)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就是根据观察对象外部结构的特点,有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幼儿对观察有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比如,在引导幼儿认识动物时,我把一只小乌龟放到科学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几个人饶有兴趣的围观着、议论着,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小乌龟的身体特征,孩子们情绪高涨,回答问题积极。仔仔把乌龟的拼图也拿了过来,从拼图上找出了乌龟的头、颈、背甲、腹甲、四肢和尾巴。这时,我便引导孩子从头到尾依次认识小乌龟身体各个部位及功能,让孩子们对小乌龟有了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培养幼儿有序观察,幼儿输入大脑的信息也是有系统、有条理的。这样的观察训练,有益于幼儿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幼儿分类、综合、判断、概括能力。
2)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指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不同事物中的相同因素进行对照辨别的一种方法。
一次,小朋友在种植园除草,文文突然跑过来:“老师,你看这些小草的根,为什么不一样呢?”其他孩子马上也发现了,我让孩子们按根的不同把草分成了两类。在寻找分类过程中,孩子就记住了直根和须根的特点和区别,能够区分它们。
通过比较观察孩子能够很快的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并能够找出直根系和须根系植物都有哪些。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观察方法。比如让孩子比较大小、高矮、粗细等。
3)典型特征观察法
典型特征观察法是从事物的明显特征入手开始观察,然后再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全部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有一天,我在室内放了一支百合花,孩子们一走进活动室就说:“好香啊,是什么这样香?”他们很快发现是百合花。这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孩子观察百合花的颜色、形状、叶子、茎等外形特征,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百合花的秘密……
从事物的典型特征入手进行观察,孩子们会比较感兴趣,并愿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并与他人分享
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片、做标本等方法记录观察过程与结果。让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概括观察的结果,与同伴分享观察过程中的乐趣。
在做“沉浮实验”时,幼儿自己实验观察哪些物品沉下去,哪些浮上来,自己做记录。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有的画线、有的打差、有的画圆等等。再让幼儿观察怎样让浮起来的木块沉下去?孩子们就会在木块上放块石头,同时在记录时,给木块上面画块石头,有的画硬币,有的画铁块……他们相互观察彼此的记录结果,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在自然角里,孩子们可以种植各种蔬菜、花草,饲养小动物,学习如何照顾它们,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录。教师要多让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内容,与同伴分享经验。
冬天的时候我们开展培育蒜苗活动,我感触颇多。这是我们班一位小朋友做的观察记录:
第一天,大蒜是没有变化的。
过了几天,大蒜长出一点点白色的根。
后来,根越长越长……
再后来,上面长出了小绿芽。
叶子长出来了。
蒜苗越长越大……
而另一位小朋友的大蒜并没有发芽,而且已经腐烂了。她的记录是这样的:
第一次观察大蒜没有变化
过了几天,大蒜上有一个小小的黑点
黑点越来越大……
最后,她画了一个哭脸。
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分别讲述一下自己种植大蒜的过程,说说自己的观察记录。我先请宝宝说说他的观察记录。他说完后,我拿起宝宝的蒜苗说 :“你的记录做的很认真,很仔细。小蒜苗长的也很好,绿油油的很有力量。”
等到彤彤时,彤彤很沉闷,用她那低沉的声音讲述着她的大蒜的变化记录。讲完后,她看着我,我对她笑了笑,说:“做得很好,你是一个很执着的孩子,能够把大蒜的变化记录的很清楚仔细。正是因为你的这种执着,不放弃。所以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到大蒜是怎样一点点腐烂坏掉的。宝贝,你做的很好。”
这时,彤彤不再沮丧。和我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大蒜会腐烂?我们知道了在种植前,种子的选择很重要,另外还要好好护理。再后来一起分享品尝了我们的小蒜苗。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彤彤又重新种了一颗大蒜,耐心等待着、观察着大蒜的生长过程。
进行学习科学文化教育不仅包含知识体系,还包括科学探索过程所需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系统的全面的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初步掌握科学探索过程的基本技能,即观察、分类、实验、测量、配对、对应、排列、交流、推理等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大胆探索等创造性情感,形成对科学文化创造的崇高心理,提升幼儿科
学探索的主体性,形成真实、自由、独创、质疑、逻辑、乐于交流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勤学好问、善于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正如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所言,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她重点强调了教师的“观察力”。观察是需要训练的,这就是走向科学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幼儿挖掘其最大的潜能,保护他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
教师更要善于利用观察活动,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欣赏和探索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向科学文化领域探索、迈进,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